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九十一學年度碩士論文

國小學童自殺意念相關因素之探討

江宜珍
指導教授: 吳肖琪、李蘭


摘要: 為瞭解國小學童自殺意念之現況及相關因素,本研究利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第一年部分調查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及新竹縣18所國小四年級學童,共訪視學童2075人、學童父親1652人以及學童母親1841人。自殺意念依發生時間,區分為「曾經發生」及「最近一個月發生」二類,先以邏輯斯逐步迴歸自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中選取重要變項,再利用結構方程模式建立自殺意念之預測模式。

結果顯示,國小四年級學童「曾經發生自殺意念」及「最近一個月發生自殺意念」之比率,分別為19.77%及8.39%,且台北市的自殺意念盛行率顯著高於新竹縣。在控制所有相關因素後發現,居住於台北市、物質使用情形較高、憂鬱程度較高、母親年齡較大、受父母懲罰程度較高、家庭支持程度較低、女性學童且伴隨較高之社交孤寂程度者,其曾經發生自殺意念之可能性較高;與「最近一個月發生自殺意念」有顯著關係的變項則包括:居住於台北市、暴力傾向較高、物質使用情形較高、憂鬱程度較高、社交孤寂程度較高、以及家庭支持程度較低等。

以結構方程模式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物質使用情形較高、受父母懲罰程度較高、母親年齡較高、以及家庭支持程度較低之學童,可透過其憂鬱程度或社交孤寂程度,而提高「曾經發生自殺意念」的可能性;而居住於台北市、物質使用情形較高、暴力傾向較高、以及家庭支持程度較低之學童,可透過憂鬱程度或社交孤寂程度,間接與「最近一個月發生自殺意念」有關。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學童父母及老師隨時注意兒童的暴力傾向、物質使用行為、憂鬱程度及社交孤寂程度等;父母亦應給予學童較高的家庭支持並採取適當之懲罰方式;教育及衛生主管機關應加強學童之生命及死亡教育,強化心理輔導及憂鬱、社交孤寂感等負向情緒之諮詢管道,以降低學童發生自殺意念的可能性。

關鍵字: 自殺意念;結構方程模式;兒童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