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九十五學年度博士論文
學童自殺意念之變化趨勢及相關因素
江宜珍
指導教授: 李蘭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學童自殺意念於2001?2005年之變化趨勢及相關因素。利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簡稱CABLE計畫)於2001年開始追蹤調查的國小四年級世代樣本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五年均有參與調查且未漏答自殺意念題目之學童為本研究樣本,共1,532人。採用趨勢分析、比率Z檢定、多項logit模型、存活分析、多層級比例勝算模式等方式完成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2001?2005年學童自殺意念之終生盛行率由18.86%上升至51.17%,且具有顯著的線性趨勢。學童最近一個月自殺意念盛行率在五個年度分別為8.29%,6.91%,6.20%,17.95%及17.37%,顯示在國中階段有躍升的現象。2002?2005年學童自殺意念之發生率分別為10.70%,10.81%,13.84%及12.31%。整體而言,學童的自殺意念不論是終生盛行率、最近一個月盛行率或發生率,不僅隨年度上升,且在性別和地區上呈現顯著差異。
2001?2005年的五年間,學童自殺意念之變化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1)五年均無自殺意念;(2)五年內曾有自殺意念但均屬輕微程度;(3)從輕微程度變成嚴重程度;(4)呈現起起伏伏的現象;(5)從嚴重程度變成輕微程度;(6)均屬嚴重程度,所佔比率分別為48.83%,40.67%,2.35%,5.22%,2.87%及0.07%。
學童首次出現自殺意念的時間,在其就讀國小四、五、六年級時依序有18.86%,8.68%及7.83%;在就讀國中一、二年級時有8.94%和6.85%。以存活分析模式探討與首次出現自殺意念有關的因素,發現居住在台北市、憂鬱程度越高或變嚴重、社交孤寂程度越高或變嚴重、較具情感變異性人格、物質使用情形越多或變嚴重、母親教育程度越高、與家人互動程度越低或變少、自覺受到父母懲罰程度越高或變嚴重之學童,其較早出現自殺意念的可能性較高。
以多層級比例勝算模式探討學童自殺意念之嚴重度變化發現,無論學童於國小四年級自殺意念之嚴重度為何,均會隨時間惡化。此外,也發現憂鬱程度越高或變嚴重、社交孤寂程度越高或變嚴重、暴力傾向越多或變嚴重、物質使用情形越多或變嚴重、與家人互動程度越低或變少、自覺父母支持程度越低或變少、自覺父母懲罰程度越高或變嚴重、父母衝突程度越高或變嚴重之學童,其自殺意念變嚴重的可能性越高。加入社會環境因素之變動性指標後發現,若學童居住在離婚率或失業率較高或變高的地區,其自殺意念變嚴重的可能性越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正視兒童有自殺意念且會隨著成長而增加或變嚴重的問題,及早採取預防和輔導措施。2.家長應多花時間與孩童互動並給予支持,少用懲罰及避免配偶間的衝突。3.學童之心理(憂鬱、社交孤寂)及行為(如物質使用和暴力傾向增多)問題,可作為預測學童自殺意念的指標。4.國中教師應注意新入學之一年級學生對新環境的調適情形,適時給予關懷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