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九十六學年度碩士論文

從個人、家庭與學校面向探討國中生的霸凌行為

古乃先
指導教授: 李蘭


目標: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國中生霸凌行為的現況與其相關因素,並進一步分析霸凌行為中不同角色的相關因素。

方法: 本研究資料取自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簡稱CABLE計畫,利用該計畫於2004年收集之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納入分析之樣本為2004年時就讀七年級的學生,共2158人。採多元迴歸分析與多項邏輯迴歸模型,驗證本研究提出之假設。

結果: 研究樣本發生霸凌行為的比率為44.16%。與霸凌行為中的「加害行為」有顯著關係的變項包括居住地、情感變異性、父母的行為監督、父母是否打架、好友加害比率等。霸凌行為中的「受害行為」則與性別、父母婚姻狀況、父母是否吵架、好友加害比率、好友受害比率等變項呈現顯著關係。此外,與霸凌行為中不同角色(加害者、受害者、加害兼受害者、非加害或受害者)有關的因素也不盡相同。

結論: 由於霸凌行為中的「加害行為」與「受害行為」各自與不同的因素有關,茲建議如下:1.應教導青少年在面對衝突時因應情緒控制與排解情緒的方法;2.父母對青少年子女的教養,應在心理與行為上給予適當的管教;3.父母應重視身教,懲罰子女時宜採理性溝通方式;4.對霸凌行為中的不同角色,亦即加害者、受害者、加害兼受害者,提供不同的輔導與介入措施。

關鍵字: 霸凌行為、青少年、加害者、受害者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