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九十六學年度碩士論文

國中生初次異性交往之相關因素

沈怡欣
指導教授: 李蘭


摘要: 為瞭解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與國中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之關係,本研究使用兒童及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計畫(簡稱CABLE計畫)資料庫中2004年(研究樣本就讀七年級)及2005年(研究樣本就讀八年級)之部份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有效樣本計1,634人。

結果發現,2004年從未有過異性交往經驗的研究樣本,於2005年開始與一位固定對象交往之比率為7.65%,其中男生發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之比率為5.58%;女生發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之比率為9.86%;女生發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之比率顯著高於男生。依據邏輯斯迴歸模式分析結果,男生與好友互動程度較好,發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之可能性愈高;與女生發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有關之因素包括居住於新竹縣、發育至月經已來、自覺外表愈滿意、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及以下、好友有異性交往行為及與好友互動程度較好。好友互動程度為男生及女生發生初次異性交往行為之共同因素。依據研究結果,建議父母應多關心女生在青春期時的發育情況,以積極正向的態度教導她們學習與異性相處。另外,在學校性教育課程實施方面,除了傳授性知識之外,教導青少年學習與異性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尊重異性的態度,亦為實施性教育的重要層面 。

關鍵字: 青少年、異性交往、青春期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