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探討學生於六至七年級的自殺意念改變類型及影響因素

陳金雀
指導教授: 李蘭


摘要:本研究在瞭解學生於六至七年級之自殺意念的改變類型,並進一步找出與改變類型有關的因素。利用兒童及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簡稱CABLE計畫)的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以CABLE資料庫中,2006年(就讀國小六年級)和2007年(就讀國中一年級)皆未漏填自殺意念題目之學生,共2,087人為本研究樣本。納入分析之研究變項有:性別、居住地、攻擊性人格、情感變異性人格、自覺學業表現、憂鬱情緒、學校認同、父親教育、母親教育、父母婚姻、家庭支持、家庭經濟、受同儕欺負、同儕支持等。統計分析時,先採雙變項分析找出有顯著關係之變項,再納入多變項邏輯斯迴歸模型中,以驗證本研究提出之假設。主要結果:1.研究樣本在2006年和2007年有自殺意念者所佔比率分別為22.04%和24.01%,第二年的新增比率為14.01%。2.研究樣本自殺意念在兩年間的變化類型有四:兩年皆無(67.03%);從無到有(10.92%);從有到無(8.96%);兩年皆有(13.08%)。3.兩年憂鬱情緒分數均高者、有情感變異性人格之女生、有被同學欺負經驗者,成為「兩年皆有」自殺意念者的機率較高。4.兩年之憂鬱情緒由低轉高者、有情感變異性人格特質之女生、有被同學欺負之經驗者,成為「從無到有」自殺意念類型的可能性較高。5.居住在台北市、自覺學業表現普通或好者、兩年之憂鬱情緒由高變低者,成為「從有到無」自殺意念類型的可能性較高。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於國小階段推動心理健康介入計畫,避免學生產生自殺意念。2.多關懷有情感變異性人格或容易出現憂鬱情緒的學生。3.教導學生同儕之間正確相處的方法,避免欺壓或互毆行為。

關鍵字: 兒童、青少年、憂鬱、自殺意念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