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四至十一年級學生社交焦慮發展軌跡之研究
張奕涵
指導教授: 李蘭
目的:瞭解學生於四至十一年級的社交焦慮發展軌跡類型及相關因素。方法:利用兒童及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簡稱CABLE計畫)資料庫,選取2001年時就讀四年級,逐年追蹤至2008年時就讀十一年級的學生,共1,621人為本研究樣本。主要依變項為社交焦慮,自變項包括居住地區、情感變異性人格、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父母婚姻狀態、父母處罰程度、父母支持程度、父母衝突程度、與老師互動程度、與同學互動程度等。採用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及多項logit模型來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1.研究樣本的社交焦慮程度,在四至六年級(國小階段)呈現下降趨勢;但七至十年級(國中階段)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2.不論哪一個年級,女生的社交焦慮程度皆顯著高於男生;3.男生之社交焦慮發展軌跡可分為五種類型:持續輕微組(28.01%)、輕微變中等組(28.14%)、中等微降組(18.15%)、中等變嚴重組(21.44%)、持續嚴重組(4.26%);4.女生的社交焦慮發展軌跡也可分為五種類型:輕微且下降組(10.00%)、中等變嚴重組(16.63%)、中等偏輕微組(48.63%)、嚴重變中等組(17.75%)、嚴重且上升組(7.00%)。5.與男生社交焦慮發展軌跡類型相關的因素有:父母處罰、父母支持、父母衝突及與同學互動程度;與女生相關的因素則為父母處罰及與同學互動程度。
建議:1.應特別注意女生在四至十一年級間的社交焦慮程度是否偏高;2.社交焦慮的預防介入應於小學階段開始;3.應對情感變異性人格較明顯的學生多給予關懷;4.父母應多給予男生支持、避免與配偶發生衝突、減少對子女的處罰;5.父母應鼓勵孩子多與同儕互動;6.應注意較少與同儕互動的女生並給予關懷和協助。
關鍵字: 社交焦慮、發展軌跡、兒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