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學童從一至六年級身體質量指數之發展軌跡:超重類型與首次超重時間

林莉茹
指導教授: 李蘭


目標: 探討學童從一至六年級之身體質量指數(BMI)的發展軌跡類型及國小入學後首次超重的時間,並進一步找出相關因素。

方法: 運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長期發展研究計畫,2001年就讀國小一年級至2006年時完整追蹤之研究樣本,且有學童及家長之身高及體重資料,共1609人。採用生態模式之概念,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級,找出與學童BMI發展軌跡類型有關之因素。運用群體基礎軌跡模型和多項式邏輯迴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為探討國小入學後首次超重時間及相關因素,特將就讀國小入學前已超重者予以排除,留下1249人進行存活分析。

結果: 1. 學童從國小一至六年級之BMI發展軌跡類型,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2. 男性樣本之BMI發展軌跡,可區分為正常稍輕組(40.62%)、持續正常組(34.69%)、過重變肥胖組(18.15%)和持續肥胖組(6.54%)四種類型;女性樣本之BMI發展軌跡可以區分為持續稍輕組(31.04%)、持續正常組(40.18%)、持續過重組(22.03%)和持續肥胖組(6.76%)四種類型,各組BMI之平均值隨時間呈現上升趨勢。3. 與BMI發展軌跡類型為超重有關之變項,在男性樣本為:課後做運動、自覺學業表現、家人互動、父母超重情形、父親教育程度;在女性樣本為:看電視及用電腦、家人互動、同儕互動、父母超重情形。4. 以國小入學後首次超重時間而言,男性(5.24年)比女性(5.44年)來得早;居住在新竹縣者(5.27年)比臺北市者(5.39年)來得早。5. 與國小入學後首次超重時間較早有關的因素,在男性樣本為:父母有超重、與同儕互動較高、與社區互動較低;在女性樣本為:父母有超重、青春期發育較早、自覺同儕互動較高、居住在新竹縣者,家庭為低收入組者。

結論: 國小學童的BMI發展軌跡類型,及國小入學後首次超重的時間,皆有性別差異。針對於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的問題,需從一年級,甚至學齡前就開始關注,並及早推動健康促進政策及介入措施。根據本研究發現,建議兒童課後多做運動、減少看電視及用電腦、留意與家人的互動內容、注意與同儕互動內容、和多與社區互動。

關鍵字: 身體質量指數、發展軌跡、過重、肥胖、首次超重、存活分析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