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身體意象及社交焦慮對網路成癮之影響:學生從十年級至大二追蹤資料之分析

李琪瑞
指導教授: 李蘭


目的: 探討學生四至十二年級嚼檳榔行為的發展軌跡類型及初次嚼檳榔時間,並進一步找出影響因素。

方法: 以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計畫,2001年就讀國小四年級學生2687人中,選取2001至2009年間完整回答嚼檳榔、吸菸、飲酒行為或重要自變項題組,可納入軌跡類型分析的研究樣本共2295人,從個人、環境與其他行為層面,探討影響四至十二年級嚼檳榔行為發展軌跡類型的因素,運用群體基礎軌跡模型與羅吉斯迴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為探討初次嚼檳榔時間及其相關因素,將四年級已嚼檳榔者排除後,進行存活分析的研究樣本共2043人。

結果: 1. 研究樣本各年級有嚼檳榔的比率,以十二年級時最高(3.46%),六年級時最低(0.29%)。嚼檳榔的發生率以十一及十二年級0.02最高,初次嚼檳榔之風險機率以十一年級0.02最高,五至十二年級從未嚼檳榔的機率為0.93(累積初次嚼檳榔機率為0.07)。2. 嚼檳榔的發展軌跡類型共有兩類,「持續不嚼組」佔總樣本93.90%;「明顯上升組」佔6.10%。3. 相較於「持續不嚼組」,男性、居住於新竹縣、家庭支持下降、國或高中同儕有嚼檳榔、吸菸機率上升、飲酒機率持續中度或上升者,較可能成為嚼檳榔之「明顯上升組」。4. 男性、居住於新竹縣、同儕有嚼檳榔、有吸菸、飲酒行為者,較早初次嚼檳榔的可能性較高。

結論: 嚼檳榔比率隨年級增加而上升,十一年級為四至十二年級學生初次嚼檳榔時間之關鍵年級。男性、居住於新竹縣、有同儕嚼檳榔、吸菸、飲酒行為,為嚼檳榔機率明顯上升及較早初次嚼檳榔的顯著影響因素。建議國小階段即開始預防,將男性、有吸菸或飲酒行為、學業表現不好與家庭支持呈下降趨勢的學生納入考量,並且營造不嚼檳榔的支持環境。政策上重視吸菸、飲酒與嚼檳榔的群聚效應,進行檳榔防制工作。

關鍵字: 檳榔、學生、長期追蹤、群體基礎軌跡模型、存活分析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