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學生從二至九年級孤寂和憂鬱之發展及二者的關係探討

陳俊元
指導教授: 李蘭


研究目的: 瞭解學生從二至九年級孤寂與憂鬱的發展,以及探討孤寂與憂鬱之軌跡類型的相關因素、二者間的時序關係及特定變項之影響。

研究方法: 以「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計畫」2002年就讀二年級的學生當作樣本,擷取其二至九年級的調查資料,共有2,219人,女生佔51.1%。部分資料取自臺北市各行政區之戶政事務所、新竹縣政府主計處。以潛在成長模型、群體基礎軌跡模型和群體基礎雙重軌跡模型分析,瞭解學生從二至九年級孤寂與憂鬱之軌跡類型,利用多元邏輯斯迴歸模型與典型相關分析探討其相關因素,並以交叉延宕貫時性模型探討孤寂與憂鬱二者間的時序關係及特定變項之影響。

研究結果: 各年度有孤寂與有憂鬱的比率分別介於16.65-26.54%、19.33-28.01%,孤寂與憂鬱各自的軌跡類型皆為「持續低度」、「低度變中度」、「中度變低度」與「中度變高度」,雙重軌跡類型則有「皆持續低度」(28.17%)、「皆由低度變中度」(30.10%)、「皆由中度變低度」(23.43%)、「皆由中度變高度」(18.30%)。性別、抗逆能力的軌跡類型、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軌跡類型、親子活動的軌跡類型、父母懲罰的軌跡類型、父母爭執的軌跡類型、學校認同的軌跡類型、被霸凌的軌跡類型和鄰里互動的軌跡類型是具影響力之變項。孤寂與憂鬱二者間互為因果,上述具影響力之變項,多數具群聚效應,亦是影響孤寂與憂鬱之間關係的前置或中介變項。

結論: 學生從國小至國中孤寂與憂鬱之發展具高度一致性,二者的成因諸多相似,彼此間的關係非常緊密。有關單位必須正視學生從國小至國中孤寂與憂鬱共存,建議培育與提升兒童與青少年的抗逆能力、關懷過度使用電子產品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提高學生對學校的認同、營造零霸凌的校園環境、以多重群聚因素的角度來設計孤寂與憂鬱預防方案。

關鍵字: 孤寂、憂鬱、發展軌跡、兒童、青少年、長期資料


回到碩博士論文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