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父母關係對青少年期慢性病相關健康生活型態之影響:從家庭系統與生命歷程的觀點
張奕涵
指導教授: 李蘭
背景與目的: 健康飲食、運動、吸菸和飲酒是預防慢性病最重要的四項可修正健康行為,而這些行為常在青少年期養成並且持續一生。根據家庭系統理論,父母離婚和父母衝突都會影響教養行為,而教養行為又在孩子的生活型態發展上佔有重要的角色。過去研究少以多重行為的健康生活型態觀點來探討其形成的影響因素,而探討父母影響時常侷限於離婚或教養方式其中單一變項之影響,並未考量兩者之間的關係、離婚與高衝突家庭的比較、和納入不同時期的影響差異。本研究目的包括分析青少年期的健康生活型態;以及參考家庭系統理論及生命歷程觀點,來檢視父母關係(包含父母衝突程度和父母婚姻狀況)、父母教養(包含監督行為與控制行為)對青少年健康生活型態的影響。
方法: 資料來自兒童與青少年健康行為長期追蹤計畫,以2001年就讀小學四年級的世代作為樣本,共2597人(51.52%男性)。主要統計方法為長期潛在類別分析(或稱重複測量潛在類別模式)和多項邏輯斯迴歸模型。健康生活型態潛在類別的測量指標來自天天吃蔬果、一週運動三次、不吸菸、不飲酒等四項行為在2001-2013年間的重複測量。父母關係包括2001-2009年測量的父母婚姻狀態及衝突程度,教養行為則包含2004-2006年重複測量之父母監督與控制行為。 研究結果: 以單一健康行為來看,樣本於四年級至大學四年級期間,天天吃蔬果、一週運動三次、不吸菸、不飲酒等四項行為達到標準的盛行率皆呈現下降趨勢。小學五年級至大學二年級的健康生活型態(以天天吃蔬果、一週運動三次、不吸菸、不飲酒四項行為作為指標)可經由重複測量潛在類別模型分為六種長期發展潛在類別(事後機率皆大於0.73):「正向健康生活型態(23.91%)」、「少動生活型態(18.57%)」、「少蔬果、少動、飲酒生活型態(13.35%)」、「少蔬果、少動生活型態(20.30%)」、「早期飲酒生活型態(11.90%)」及「高風險生活型態(11.97%)」。高中三年之健康生活型態則可經由重複測量潛在類別模型分為五種長期發展潛在類別:「少動生活型態(22.38%)」、「少蔬果、少動生活型態(22.51%)」、「正向健康生活型態(23.62%)」、「高風險生活型態(12.43%)」、「少蔬果、少動、飲酒生活型態(19.06%)」等五項。當以高中三年之正向健康生活型態作為參考組時,男性、經歷父母離婚、父母衝突較高、父母監督程度較低、父母控制程度較高者有較高的勝算比發展為較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父母監督和父母控制是父母關係對青少年健康生活型態發展影響的中介因子。孩子經歷越長時間的父母衝突,會提高其發展較不健康生活型態的風險。而高衝突的父母若於孩子國小之後離婚,對孩子健康生活型態的發展有保護作用。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教養行為對其健康生活型態發展之影響較雙親家庭的孩子要更大。 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具有不同的潛在健康生活型態類別。孩子在生命歷程早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早期)經歷父母離婚或長時間的父母衝突都會提高其在青少年期發展為不健康生活型態的風險。本研究結果可作為青少年健康生活型態介入,以及離婚家庭相關政策之參考。對於單親家庭的父母需要給予介入或支持政策使其能執行適當的教養行為,幫助青少年培養健康生活型態。關鍵字: 慢性病、生活型態、青少年、父母離婚、父母衝突、教養行為、 長期追蹤、潛在類別分析